講到台灣獨立音樂,一定要感謝的就是Live house們。

  

  有些人的觀念比較公事公辦,覺得樂團像是被Live house雇用的人,Live house靠著有樂團去表演而得到收入(賺錢),而樂團本身花時間、心力、金錢在練團、寫歌之類的成本也全由樂團本身負擔,所以樂團去Live house表演得到酬庸是理所當然的。

  這是一種想法,沒有什麼對錯或是其他的情感,這是一種想法。

  另一種想法是,樂團努力寫了很多歌,但沒有平台讓他們發表或現場演出,畢竟場地方要負責租金、水電、硬體設備、工作人員等等,這如果要樂團方全部校長兼撞鍾是很有難度的。所以有些樂團覺得自己是去Live house「租用」場地,會付給一些「租金」,有些場地方稱之為「包票」。

  包票是什麼呢?簡單的說就是場地方為了保障自己今天場地給你用,他的成本多少能回收一點,所以明定表演方最少要賣出幾張票,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「最少」的數量,表演方就還是要付一定金額給場地方。不過據我所知,通常這個最低包票金額都根本無法完全cover場地方的開銷啦。只是據我所知。

  有些Live house會在表演方賣到一定數量票後採取「拆票制」,也就是你一張票賣一百塊,可能場地方分70,表演方拿30,之類的一個先講好的比例,或是你賣十張票我們就三七分帳,但你賣二十張票我們就四六分,之類的規則。

  Live house各自有各自的規則,有些會讓表演方自己訂主題、票價、送不送飲料等等,有些就是先把規則寫出來,能接受的樂團再來報名。
  因為我本身基本上來說一直都待在台北,雖然有去過幾次台中、高雄表演,但對於Live house的認識基本上來說還是比較熟知台北區的規則,所以不敢說全台灣都一樣,但據我所知就是這樣,差別可能在老闆的豪爽度,企劃忙不忙好不好連絡,公關經理會不會來多跟你聊兩句喝杯酒之類。

  大概2007年左右,我剛開始比較有在Live house表演的時候,那時候大家還很時興印海報、傳單,在街上發或一間一間問練團室和樂器行可不可以張貼,現在感覺傳單已經很少人在印了,表演主題也不是每場都會有人訂,大部份都是把共演的幾個樂團名稱都打出來,介紹一下每個樂團的簡介,或是在SV或IV上的試聽網址;除非共演的幾個樂團很有淵源(孽緣),或是負責活動企劃的人在特別訂定,那就偶爾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主題,對我來說即使對樂團不見得熟知也會吸引我去看現場。(當然前提是那時候錢包還沒空啦,哈哈)

  另外要提的是,有些Live house可以做Full band,也就是有全套爵士鼓、內外場音箱、PA音控(甚至到燈控),有些場地比較是以acoustic或是unplugged的表演形態為主,牽扯到的可能因素有很多,譬如說場地方所在位置,裝潢施工時設計及用材,左鄰右舍會不會抗議,或者場地方營業登記的項目等等。比較有名且為人所知的就是師大地下社會被搞掉的事情,說被搞掉也只是聽聞啦,我個人完全不認識地社的誰誰誰,只是有幸在那裡表演過,也在那裡看過大量的表演,也包括對面的師大小公園廣場,不過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的是,有一批人只重視房價問題,有一批人覺得Live house就是八大行業,當然也有一批人覺得玩音樂就是他爽就好,環境清潔乾他屁事,煙蒂酒瓶會憑空消失在這世界上。對我來講,可惜的是這三個條件都在地社湊齊了,所以它就消失了。知道內情的人可以用鼻子噴個氣然後把這網頁關掉沒關係,我只是一介路人,哈哈。

  還有比較沒那麼有名的是西門町武昌誠品B1的地下絲絨,那是我大概07~09年最頻繁表演的場所之一,當時活動經理舉辦了一系列「搖滾女聲」讓我認識了不少女子樂團/女主唱樂團,對我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。不過後來聽說也是因為種種談不攏,所以地下絲絨被斷水斷電,大門直接被鐵鍊綑起來,然後就沒了。

  提這些規則、地方等等,對於早就知道的人來說根本沒什麼,也沒有重點,但是對於從來不知道開Live house或是經營樂團為什麼那麼困難的人,我希望能分享一點點Indie圈子的常態出去,也許這樣下一次你買一張350的門票去看三、四個樂團表演,或是買一張手工包裝的450塊CD的時候,可以體會到你買的不只是一場表演、幾首音樂,還有表達對台灣獨立製作表示支持的一種態度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潔小摳 的頭像
    潔小摳

    純真年代

    潔小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